影响手机拍照效果的“三驾马车”包含影像传感器、光学镜头和影像处理器,以及多摄组合与后期成像算法的优化。如果要挑选出影响手机拍照的最核心要素,CMOS影像传感器无疑是最底层的根基所在。本文,就让我们扒一扒与CMOS传感器有关的那些事儿吧。

手机传感器的几大势力
智能手机专用的CMOS传感器主要来自索尼(IMX)、豪威(OV)以及三星(ISOCELL),其中三星ISOCELL系列传感器在近两年的发展很快,其高端型号的品质并不逊于同期的索尼IMX,这一点从历代Galaxy S旗舰都采用ISOCELL+IMX两批传感器混用的策略而成像效果不变就可见一斑。此外,三星ISOCELL也早已开放给其他手机厂商,比如vivo X20就配备了ISOCELL Fast 2L9,主打2×1200万像素(2400万感光单元)的卖点。

OV传感器自从被苹果和HTC两大金主“抛弃后”就逐渐淡出了主流市场,甚至不会被厂商作为卖点宣传。索尼IMX系列的口碑最好,也是目前占有率最高的存在。因此,很多用户提起手机CMOS首先就会想起索尼IMX系列,而本文我们主要讨论的传感器也是以索尼IMX为主。

不以数字大小论英雄
手机专用的移动处理器型号众多,很多用户都表示“看不懂”,比如至今就仍有不少童鞋不清楚联发科MT6753、MT6750、Helio P20、P23、P25、P60等芯片的规格和强弱关系。然而,这些处理器如果仔细从数字大小梳理,好歹还有迹可循,就好像P60肯定要比P23强。然而,索尼IMX传感器却根本不遵循数字大小论英雄的轨迹,迷信数字你就输了。
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索尼MIX传感器包含IMX100、MIX200、IMX300、IMX400几大家族,理论上后缀数字越大的家族在规格上应该更占便宜吧?可惜,由于索尼采用了可以和手机厂商联合定制MIX传感器的运营策略,这就搞乱了数字大小与规格强弱之间理应具备的既定关系。
可以定制的CMOS传感器
对索尼来说,MIX传感器就是一门很普通的生意,给钱就卖。对手机厂商而言,高端传感器不经济(成本高),低端传感器又不给力,中端传感器大家都在用,如何才能增加宣传噱头并拉开与竞品之间的成像差距?

没错,就是直接找索尼定制专用的传感器。
最早这么做的厂商就是苹果。从iPhone 4s开始,苹果就不断让索尼为其量身定制感光元件,比如iPhone 4S时期的IMX145、iPhone 6S时期的IMX315,它们都要比索尼同期供货给其他品牌同价位的“公版”IMX传感器更好,所以苹果才能始终在拍照质量上力压一众Android品牌一筹。
随后,Android手机厂商们也逐渐向苹果学习,联手索尼一起定制专属,或是首发的IMX传感器。比如,华为在2016年4月发布P9时,就高调宣称与索尼联手定制了名为“IMX286”的传感器,主打独特的RGB/Monochrome(彩色+黑白)架构。随后,IMX286还被应用在了华为自家的Mate9和荣耀V8等产品身上。
魅族在发布MX6时曾主打首发IMX386传感器,取得了非常好的宣传效果。随后,IMX386传感器作为“标准件”,又被索尼开放给了其他手机品牌,比如小米6、小米Max2等手机也都以IMX386作为主摄的传感器。

OPPO也是非常喜欢与索尼携手的手机品牌,在发布R9s时就独享名为“IMX398”的传感器,主打刚刚开始流行的双核对焦技术。

到了最新的R15发布时,再次与索尼携手定制并独享“IMX519”,主打更大的传感器尺寸和单位像素面积,使得夜拍进光量更大,噪点更少。

相关文章
网友评论(共有 0 条评论)